中影人教育舞蹈中心

民族民间舞特点与舞种详细介绍!

  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形式,种类繁多且千变万化,其中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国家灵魂的舞种便是源自民间的民间舞和民族舞。这二者究竟各有怎样的特点,又有着怎样深远的渊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这两大传统舞种的面纱

民族民间舞

  一、民间舞

  民间舞蹈(folk dance) 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又称文化的“活化石”。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从辽南高跷孕育发展出来的:在体态上始终保持前倾的特征;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

  膝部规律性的顿挫和舞蹈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动律,人们称之为"艮劲"。这种"艮劲"也同时与东北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体现出了东北平原乡村人民独特生活习俗和性格气质。

  陕北安塞腰鼓

  腰鼓在民间舞蹈中非常常见,古往今来一直不绝于世。至今,陕西民间,特别是陕北一带,青少年男女腰间斜跨带子,系上腰鼓,两手各执小木棍,于前后左右击打,并有锣、钗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声清脆响亮,格外入耳悦目。每逢节日,男女老少们都会聚在一起演出或观看腰鼓,成为陕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狮舞

  广泛流传在中国各地的“狮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舞狮含有祝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愿。今日广泛流传在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聚居区的“狮舞”,仍然是为祈福纳祥、祝愿生活幸福而舞。

  民间舞与"巫"分不开

  古代"巫"与"舞"同音,"巫"人一般都精通舞蹈,或者说舞是由这种原始的宗教仪式发展而来的。原始时代人们意识正处于混沌状态,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缺乏卓有成效的手段而难以实现的时候,巫事活动中那盛大的舞祭就开始了。直到今天,许多地区和民族还存在这种最古老、最原始的民俗活动。

  此类巫舞经过传承、发展到今天,其生产、宗教成分减弱,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如维吾尔族的娱乐性集体舞"麦西热甫",起初的目的是为了祭祀;汉族的"秧歌"开始时是为了祈丰;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跳月"是为了求偶;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萨满"是为了治病。

  民间舞与民俗活动分不开

  全民性的大型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都伴有大规模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为民间舞营造了特定的环境和气氛,并为民间舞提供了传承的契机。图片

 

  二、民族舞

  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蒙古舞:豪迈轻盈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维族舞:热情似火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群众传承是民族舞蹈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家族传承主要在亲属间进行。这种子孙代代相承的传承方式有自己的优点,因为是家族内部传授,所以很少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而传承的内容,能较好地保证原有的风貌,保证民族舞蹈的纯正的民族风味。这也是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很多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