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舞蹈中心

解放日报:老劳模乐做大师剧幕后英雄

  1.jpg

陆军与他编辑出版的书籍

从写上海中医大国医大师的《裘沛然》,到写上理工前身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的 《刘湛恩》,收录这些校园大师剧的剧作集《青春站台》开学后便将面世,这是继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1+1丛书之一《衣被天下》之后的第二辑。作为中心主任,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陆军并没有暑假,短短4年,沪上十多部原创大师剧剧本孵化都有他的手笔,他带领两位学生创作的上海体院武术大师蔡龙云剧本也已完成初稿。这位屡获国家级奖项的戏剧家,却乐做大师剧的幕后英雄。

一人要干四个人的活

极少人把接受记者采访安排在双休日,但陆军就是一个。十多年前,作家俞福星曾在作品中这样描述陆军:“他一个人要干四个人的活,而且干得都挺不错!”十多年后,陆军还是“一人抵四人”。他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那一年才35岁,60岁那年又成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如今,他还是上海市教委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陆军编剧学创新工作室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

今年暑假,除了主持为期15天的上海大中小学校“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手把手培养校园戏剧教师,剩下的一个多月,他还做成好几件事,比如编定《编剧学论稿》等两部书稿,与学生们一起完成《春申君外传》《生命驿站》《魂归大陈岛》《蔡龙云》 等4部大戏的初稿。这其中,就少不了大师剧。

迄今,在上海各大高校,共孵化展演了六七部校园大师剧:上海交大《钱学森》、东华大学《钱宝钧》、上海交大医学院《王振义》、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潘序伦》……编剧中,不仅有陆军的学生,更有他的老师、同事。他根据剧中主人公的人物特性来“结对”剧作者,还与原创链条的“下游”协同,匹配最合适的导演、演员。

戏中学师,常感动到哭

有一句老话:自己都不感动,怎么感动观众?在与大师们结交乃至神交中,陆军亲力亲为“传帮带”,每每把自己也感动到哭。从确认题材,提炼立意,选择角度,形成构思到组织架构,再让学生完成初稿,反复讨论、修改、定稿。

在讲述东华大学老校长的《钱宝钧》一剧创作中,团队坚持收集一手素材,先后查阅文字资料近50万字; 访谈钱老家属、教授专家320余人次,有的教授远在美国、加拿大,就通过电话、邮件等进行采访;此外,还借助校史馆、图书馆等深入分析校史史料,凝练人物故事与情怀。陆军选择他的在读研究生王濮当编剧,自己与上戏张生泉教授,带她一起参加多个座谈会。在采访过程中陆军曾多次流泪,被一个个有关钱老人格与情操的小故事所打动。

文戏更见神魂

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写其真人真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尊重今人,编好大师剧本太不容易。手头上,陆军正在推敲《云龙在天》的剧名。武术名家蔡龙云,不到二十已相继打败俄美大力士。若要写武戏,其实并不难,可陆军要求甚高,要在剧中写出其学术与人格的双重魅力。在创作中,陆军与他的学生写到,日本武师用言语挑衅蔡氏师徒——“我们日本在技术上是贵国的学生,但在上世纪60年代,拳法联盟就出版了少林拳法的著作;70年代,我们日本的武术家写了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武术史》……”这一场景中,弟子张三顾听不下去,“铃木先生此言差矣,我们的蔡先生就是一个武术理论研究家……”可蔡龙云打断了张三顾的辩解,“我们的国家这些年来发生了一些变故,很多事情都耽误了。请再给我们一些时间。十年后,还请铃木先生再对中国武术的理论研究做评判。”见蔡龙云如此不卑不亢,日本人举起酒杯敬之……

陆军在问道大师中创作大师剧,理解学武之人应有武学武德:武艺高超,非一夫之勇;学养深厚,更须重道弘德。这种文戏,更有内在张力,也更见其神魂。他说,大师是“人”——要在戏里让当代学子感觉大师就像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样亲近。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