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赖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已是大家所共知的常识。由“尊重的教育”走向“创造的教育”,是历史与逻辑发展的必然。较之于传统教育,艺术教育更加强调创造性。可以说,“创造的教育”理念是艺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突破创新,也是东师舞蹈系十六年发展历程中所内蕴的品性。下面拟将教育置于学系整体发展中来把握,结合东师舞蹈系多年以来的追求、作为及特色,来谈一谈我们对“创造的教育”的实践经验。
一、重在创新:以创作为驱动
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向来重视创造精神,表现为原创作品多且精,量质并举。舞蹈系以教学为首要任务,但同时也可谓是一个创作驱动型的学系,以作品创作来带动课堂教学、表演实践及理论研究。
舞蹈系创建于2000年,当时各方面条件远不完备。我们便意识到新创办的学系想要一点点积淀起来很难,便决定选择以创作为突破口,直到2003年我们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千红》在全国第六届文化艺术院校“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群舞表演三等奖,并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时,东师舞蹈开始真正起步。十六年来,我们始终注重舞蹈作品创作,佳作迭现,相继推出《进城》《中国妈妈》《汉宫秋月》《南京•亮》《羚羊的外套》《鸡毛信》《安全区》、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民族舞剧《浮生》等艺术原创精品,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摘金夺银,被业界誉为“东师舞蹈现象”。在此期间,我们逐步形成了“探究题材、突破创新”的创作理念。贵在探究,重在创新,不仅是舞蹈系的创作追求,也是其教育理念。
以创作为突破,并不意味着轻视教学,忽视对舞蹈创作人才的培养。恰恰相反,我们意在以创作为驱动,来拉动课堂教学,形成创造的氛围,打开自由的空间,鼓励教师的创作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通过这种方式,舞蹈系培养出了王舸、唐镛、谢飞、金美花等一批“出精品、出力作”的国内知名编导。有时,作品创作与课堂教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交相作用、合而为一的,比如舞蹈系的教学剧目作品创作。近年来,舞蹈系涌现出了大量的教学剧目作品。教学剧目作品创作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服务于教学。与此同时,一部作品由粗疏雏形到成熟完整,有赖师生的共同参与。借用巴赫金的概念来讲,这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而非教师一人“独白”的过程。它要求的是“探索式”教学法,而非“解释式”教学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意识与自主意识得以激发。
二、贵在探究:探索课程教学
在综合类大学中开设舞蹈专业,这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探索,国内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当一个个成熟的作品问世,反思常规课堂教学的整体局面成为了我们崭新的思考点。教学为本,以教学反向拉动创作是我们如今正在奋斗努力的创想。我们把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作为工作重点,注重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系列课课程群的建设,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布局,精炼课程内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实施中的不完善之处,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注重艺术舞台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在我们看来,教学课程像是一个个坐标,我们可以借着这些坐标回归舞蹈教学的本体,强化自身;也可以被它引领,走向更深、更远的方向。舞蹈教学的发展要重点关注基础课程,融合综合类大学的资源,创造舞蹈多元化、学科交叉化,而综合类高校是千差万别的,每个院校要找到定位,以课程建设为支撑,培养具有院校特色的舞蹈人才。
自2013年起,舞蹈系编排精品课程项目正式启动。编导教研室推出“双人舞编创技法”;古典舞教研室推出“剑袖素材课”;现代舞教研室推出“肢体解放与能动性开发”;钢伴教研室推出“音乐舞蹈综艺汇”,朝鲜族舞蹈教研室推出“杖鼓舞、手鼓舞、刀舞、象帽舞创作素材课”;民间舞教研室推出“东北秧歌充补素材课”。精品课程展示部分以实践类课程形式呈现,通过教师的教学讲解与学生的展示表演进行现场公开授课,课程一经推出在业内受到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综合类高校舞蹈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探索科学的综合类高校舞蹈模式、以挖掘舞蹈的地域特色为主题、加强舞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提升舞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舞蹈系在2014年6月与2015年10月连续承办两届“全国综合类高校舞蹈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吸引了来自70多所高校的400余名教师和学者参加。在2016年11月,舞蹈系承办的第三届教学研讨会将如期而至,届时势必有更多的独具匠心、颇具启发的教学方式在交流中诞生,为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院系提供参照。
三、面向未来:独树叙事舞蹈
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有面向未来的目光,自身须秉有创新品格、前沿意识及开放视野,敢于发表“合法的偏见”,勇于质询流行的前提,善于发现专业的盲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出窠臼,摆脱世界的陈旧状态、生活的惯性思维以及求知的既定方式,探索前人罕至的新领域,成为应和未来转向的创新人才。创新,亦须有的放矢。东师舞蹈系择取的目标即是“叙事舞蹈”,目前正致力于建构系统的叙事舞蹈编导人才教学体系。
为什么选择“叙事舞蹈”?不论是着眼于舞蹈艺术本体,还是行业的未来趋向,我们都认为:叙事舞蹈作为舞蹈艺术的重要构成,目前尚告薄弱,犹待鼎革,应予重视。叙事舞蹈的艺术创作是亟待激活与加强的领域,相关艺术人才仍然紧缺。叙事与抒情,本是舞蹈艺术本体的两个维度,两者缺一不可,辩证关联。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囿于一个传统理念,即“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舞蹈如何“讲故事”,的确是舞蹈编导面临的艺术难题。纵观近二十年的艺术、人文及社会学科的发展趋向,我们发现:其在整体上出现了“叙事转向”,蔚然成风。“叙事”成为普遍的探究对象,诸种表意活动所包含的“叙事性”愈益彰显。然而反观我国舞蹈,在叙事艺术上仍然相对滞后,缺乏形式革新。
有鉴于此,舞蹈系把当前核心特色与未来探索方向确立为“叙事舞蹈”。围绕“叙事舞蹈”,各层面联动发展,形成有机系统整体:在教学上,开创独特的叙事舞蹈教学模式;在创作与表演上,致力于成为业内叙事舞蹈的重镇;在科研上,开叙事舞蹈理论研究之先河,已出版《舞蹈叙事学教程》,并策划出版“叙事舞蹈”系列丛书。同时,我们所总结的经验与规律,所提炼的问题与方法,将转化为“叙事舞蹈创作课程系列教材”,凝结为“叙事舞蹈精品课程”。这将帮助学生打破舞蹈拙于叙事的观念,提升破解“叙事”这一舞蹈艺术难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叙事舞蹈创作人才与优秀作品的涌现。
四、回归自我:发展地域特色
创造是追求超越,创新是寻求改变,但不并意味着成为外物,失掉自我。我们的创造应发生于文化自觉,立足于民族基体,落座于生活世界。创新人才要具有国际眼光,但不可罔顾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须辩证把握民族性与现代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诚如鲁迅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有鉴于此,我们在教育中强调“回归自我”,旨在发现民族自身独异的根本气质,“以自己不可替代的特殊方式展现出来的某种无可抗拒的普遍价值和精神魅力”。
回归自我,并不是静止中的固执保守,而是在辩证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回到自我。作一个譬喻,它好像蟒蛇蜕化:蟒蛇蜕皮是一种转变与新生,但它基体没有改变,蛇还是蛇。回归自我的目的是追求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从地域特色里发掘普遍启示。因此,发展东北地域特色舞蹈,培养相关创新人才,是舞蹈系的又一个工作目标。
目前,舞蹈系正集中进行东北地域舞蹈创作实践、东北地域舞蹈动作素材、东北地域舞蹈理论的研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构东北地域舞蹈教学体系。首先,舞蹈系组织了“北方萨满舞蹈拯救项目”,着手编撰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新教材,形成原创性教学。其次,舞蹈系举办了“地域特色舞蹈教学展示周”活动,以此夯实教学成果,加强地域特色舞蹈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工作。再次,舞蹈系所牵头并承办的“全国综合类高校舞蹈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其要旨即在于挖掘舞蹈的地域特色。在往届研讨会上,多种地域特色舞蹈各放异彩,包括黑龙江的“花棍舞”、东北秧歌、蒙古族舞、朝鲜族舞等。最后,舞蹈系以东北地域舞蹈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团队为依托,带领团队开展东北地域舞蹈遗存的挖掘与整理、现状的调查与梳理等理论研究工作,提炼和发挥东北地域舞蹈的特色,以此为基础进行以东北地域题材、东北地域风格为核心的舞蹈作品创作,藉此进一步拉到东北地域舞蹈教学。同时,在原有东北地域舞蹈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健全朝鲜族舞蹈、东北秧歌、萨满舞蹈等东北地域舞蹈的教学体系,为东北地域舞蹈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不久的未来,舞蹈系将产生一批创新性的东北地域舞蹈理论研究成果,推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域舞蹈(以朝鲜族舞蹈与东北秧歌舞蹈为重点)训练体系,创作几部在国内外获得认可的东北地域素材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