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舞蹈中心

北京舞蹈学院“摇篮说”辩论赛成功举办

   

 

 

  为迎接“世界舞蹈日”和“五四青年节”,北京舞蹈学院学生处、团委、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人文学院学生会承办的舞院“摇篮说”辩论赛于5月3日晚在综合楼黑匣子剧场圆满结束。

  

 

 

  学校副校长兼人文学院院长许锐、学生工作部部长惠彤、图书馆馆长何群、教务处副处长焦艳丽、学报编辑部主任张延杰、人文学院副院长马明、党总支副书记赵妍以及人文学院的部分教师、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等出席辩论赛决赛并担任评委。

  

 

 

  副校长兼人文学院院长许锐做点评

  

 

 

  此次辩论赛从初赛到决赛历时一个月,初赛由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16名辩手组成的4支代表队围绕“网络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职业规划为生存还是为梦想”2个辩题展开唇枪舌战。经过初赛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创意学院和人文学院的8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并围绕“新媒体时代对舞蹈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题展开巅峰对决。

  辩论赛决赛共分为开篇立论、“battle”攻辩、总结陈词、回答援辩提出的问题四个环节,同时比赛也设置了观众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进行现场投票的环节,主持人发布辩题后,在比赛开始前和比赛结束后,观众通过两轮投票表达你所支持的正反方观点,最终以投票比例的反转决定优胜团队。

  

 

 

  在第一轮投票中,正方比分领先反方。随后,双方辩手凭借清晰的逻辑、犀利的语言、机智的反应和优雅的风度对辩题进行了精彩阐述。正方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与科技牵手,美学与科学联姻,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与高速创新的科技力量碰撞,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跨界共融,突破了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的藩篱,降低了观众欣赏的门槛,促进了舞蹈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催生了艺术和舞蹈的全球化、多元化和普泛化,因此促进了舞蹈的蓬勃发展。

  

 

 

  反方则认为新媒体“互动舞蹈”的出现构建了虚拟的舞台时空,引发了舞蹈语汇的弱化、舞蹈主体的偏移等问题。单纯追求“眼球效应”的影像作品效果奢华、喧宾夺主,无逻辑的图案堆叠和技术效果的拼贴导致了审美意象的缺失,碎片化的肢体动作使得舞蹈艺术主旨模糊、支离破碎,逐渐沦为新媒体的道具,因此向纯真和原始回归是舞蹈应该追求的最终价值。

  辩论中正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反方则一次次通过有力回击,化险为夷,充分展现出逻辑思维与语言之美的碰撞,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智力盛宴。同时,精彩观点与舞蹈、新媒体知识的融合,也引发了现场观众对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该如何更好发展话题的深入思考。

  

 

 

  最终,反方代表队后发制人,凭借扎实充分的准备和第二轮观众投票比例的反转赢得了优秀团队奖,反方代表队的指导教师毛毳获得“最佳指导教师”称号,张延杰、黄昭文、闫桢桢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来自中国古典舞系的李文鑫和创意学院的程之昱摘得“最佳辩手”称号,来自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井晖,创意学院的普韫滔和人文学院的刘宇彤、李博、邵同、何筱获得“实力辩手”称号,来自音乐剧系的徐天戈,人文学院的吴桐、张隽玮、胡东辰获得“最佳助援辩手”称号。

  

 

  学校副校长兼人文学院院长许锐、图书馆馆长何群和人文学院教授贾安林分别对辩手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许锐副校长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哲学高度,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入手,点出正反双方对新媒体的态度分别扮演了辩护者和批判者的角色,他建议同学们在坚持自己主张的同时,也要相互借鉴吸收对方的观点,人类历史上任何的发明创造在极大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所追求和遵循的基本价值一直是保持不变的,这应该成为双方共同的坚守。就像手机,只是改变了此刻记录笔记的方式,但记录的永远是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

  本次辩论赛以辩促学,以辩会友,同学们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和唇枪舌战的辩论现场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强了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更展示了舞院学子迎接“世界舞蹈日”和“五四青年节”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和昂扬的蓬勃朝气。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人才济济的舞院人定会飞的更高更远。